凌晨4点男子心脏骤停,淮安市中医院胸痛中心紧急救治打通“心路”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21-03-29
凌晨4点
67岁的丁某既往有冠心病病史,2年前植入过心脏支架。由于平时并未遵医嘱规则服用药物,最近走路稍微快一些,就会感到胸口阵阵发紧,“可能是累了,明天就去医院看看。”3月15日下午,丁先生虽有明显不适,但还是心存侥幸,觉得休息休息可能就好了,再说,傍晚医院门诊都下班了,第二天再去吧。人们睡意正浓 可是67岁的丁先生 心跳忽然停止 在淮安市中医院 经历了一场生死救援 可事情就是这么不尽人意,3月16日凌晨2点多,熟睡中的丁先生突然感到胸口阵阵发闷伴绞痛,持续很久也未见好转。“坏了!”丁先生暗叫不好,连忙让家人拨打120,随后紧急被送往附近的淮安市中医院急诊科。 本着胸痛患者优先原则,市中医院提前开通绿色通道。“患者刚来时意识不清,喘息样呼吸,心率仅26次/分,指脉氧72%,血压测不出,急查心电图提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据急诊科主治中医师卢伟伟回忆,发现是心梗,他一边联系胸痛中心主任鲁锋急会诊,一边打开静脉通道,给予相关检查和治疗。 患者被送入急诊抢救室仅6分钟,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 “快,立刻胸外按压、阿托品静推!”卢伟伟见状立即与急诊值班医护人员全力投入抢救。因平时训练有素,很快患者出现生命迹象,心跳、呼吸恢复。此时,胸痛中心主任鲁锋也赶到现场,结合复查的心电图结果,考虑心脏左主干梗塞可能性大,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 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钟的延误都可能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急诊科和胸痛中心密切配合,争分夺秒。 急诊科一边给予患者“心梗急救一包药”以起到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的作用,一边和患者家属做好充分的术前沟通。
对于医生来说
据鲁锋介绍,平时在门诊、急诊,常常会遇到支架术后因自行停药、不按时服药等原因导致心绞痛发作的患者,他们也十分疑惑:我都放了支架,心脏也没再疼过,有必要一直吃药吗?在这里,鲁主任为大家做个科普:
这是一次常规救治 对于患者来说 这却是重获“心生” 究其发病原因 罪魁祸首竟是 不按时吃药
你了解你所患心血管疾病吗?
人的血管好比“水管”,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破坏”下,水管的内膜开始变得粗糙不光滑。粗糙的“水管内膜”开始刺激产生多种具有粘附作用的小分子,吸附血流中的脂类蛋白。 一段漫长的岁月逝去,“水管壁”完全与脂类融为一体,“水管壁”也开始变硬变脆。 硬化斑块越堆积越多,逐渐膨出“水管”腔内,使“水管”的管腔越来越窄。 当狭窄到一定程度,人在活动时需要更多血液供氧时,狭窄的水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就会发出胸闷气短或者胸痛的信号,称为劳力型心绞痛。 若未规则服用相关药物,血管斑块进一步加重,易变得不稳定,这时候可能出现不活动时血氧也不够基本的心脏需要,于是休息时都可发作胸闷气短或胸痛的症状,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如果此时还没有引起重视,不去治疗,可能突发出现心肌梗死,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危及生命,而且预后差。
药物的作用
通过冠状动脉增强CT或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冠心病,通过检查已经看到血管有一定程度的狭窄了,此时需要服药治疗。药物的作用是减缓血管狭窄的速度,而在长年累月的不良刺激下,已经与脂质融为一体的血管壁、硬化的斑块,药物是消除不掉的。 早期规律的遵医嘱服药是为了缓解心绞痛的症状且减缓疾病的进展,若症状缓解后就不再规律服药,那么血管仍会进一步狭窄。 心脏支架只针对于血管过于狭窄的地方(一般在狭窄70%以上),起到物理性撑开的作用。手术本身不能改变血管的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若想以后其他部位的血管不进一步狭窄,仍需长期服药。 |
(责任编辑:宣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