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展千重锦 再进百尺竿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2-07-06
七月的淮安风和日丽,生机盎然。清晨,沉睡一夜的钵池山公园在婉转的莺啼燕语中,妩媚而宁静;宽阔的翔宇大道上,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两旁林立的高楼,勾画出淮安最美的天际线。核心商业区水渡口广场一天的繁华悄然开启。谁曾想到,如今的繁华之都,在30年前还是一片荒芜。时间在这里书写神奇。
其实,翻天覆地的变换又何止是风景与高楼。30年的时间里,毗邻水渡口广场的淮安市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一路风雨兼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1个病区、550张床位、31个专病门诊、400多名员工的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2010年以来,市中医院抓住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和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为抓手。打造现代医学技术平台,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走出了一条令人侧目的跨越发展之路……
凝心聚力谋发展
2010年6月,市卫生局副局长孙邦贵兼任市中医院院长时,面临的“第一要务”便是对市中医院自身进行“望闻问切”。他深知,医院发展缓慢—定有较多因素,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从管理和教育上入手。于是,在医院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他大力倡导“白+黑”、“5+2”的奉献精神。围绕医院怎样增强实力、再上水平、创建特色、拓宽服务、提高质量等问题精心筹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人事制度改革中,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有胆有识的业务骨干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在薪酬分配改革中,绩效分配向一线倾斜,向高风险、高技术和关键岗位倾斜;在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方面实行阳光运作……“改革之斧”披荆斩棘,开出了一条充满活力与正气的发展之路。医院职工们比学习,比干劲,比贡献,创业、乐业、敬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内外兼修树新风
医院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就医环境。市中医院抓住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机遇,在用好新病房大楼的基础上,积极改造老病房楼,增设3个病区、150张病床,新建的急诊楼即将投入使用。
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热情周到的服务,方便快捷的就诊环境,整洁温馨的住院病房,让人倍感温馨。人性化的理念和优质服务在每一个医护人员身上悄然体现。今年春节后,医院实施全年无节假日门诊,为患者就诊便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信息化为基础,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环节。2011年9月市中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全面启动。以信息中心为支撑,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病人更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门诊排队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避免了重复用药和高价药……真正解决了就医难、费用高的痼疾。
广纳贤才增实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市中医院的昨天与今天都佐证了这一论断。医院秉持现代人才资源理念,确定了“用好现有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思路,积极实施“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名医”战略,采用靠强靠外拉动、技术骨干培养、资金设备扶持、科研项目支撑等综合措施,加速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梯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医务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水平提高。
两年来,医院先后引进了原市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方友平、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汪为民,原市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洪兵博士、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金晓玲、原连云港市普外专科学会副主委、灌南县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陈坚等高层次人才。此外,医院还聘请心血管、内分泌、微创、肛肠外科、肝胆外科等专业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为科室名誉主任,定期来院进行手术示范、疑难会诊、专业授课、科研指导、教学查房,带动了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2011年,医院首次评选出十位院名中医,在科研和科室发展上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此举进一步调动了全院中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年,医院还启动了第二轮师承教育,李鹤等16名学生正式拜“江苏省名中医”汪再舫等14位名老中医为师,成为后者的学术继承人。
人才战略的次第落实,使市中医院逐渐发展成为“人才成长的高地,人才聚集的凹地”,为医院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引擎”。
学科建设博众长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院必须有特色!两年来,市中医院围绕“院有专科、科治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办院思路,对院级重点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综合检查评估,对评审达标的科室,医院继续给予重点扶持,对不达标者限期整改。2011年12月,肛肠科成功创建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目前,心血管科、肾病科成为省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骨伤科、中医妇科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外科、内分泌科、肿瘤科、脑病科、针灸康复科、耳鼻咽喉科等一批特色专科正在全力争创市级重点专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医院的“治未病中心”在淮安名声渐起。该中心秉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融健康体检、体质辨识、中医特色治疗为一体,体检后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中药香囊、中药茶、药膳、膏方调养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个性化干预,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功效,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中西结合有乾坤
弘扬祖国医学、博采现代科技,医院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作为市中医院的领头人,院长孙邦贵认为,中西医联合会诊、互组“搭档”,是声、光、电、磁与望、闻、问、切的相参共酌,是同一病室之内打针、输液与针、推、拔、刮的交相辉映。
因此,医院特别注重“中西结合”方面的培训,西医医护人员必须参加“西学中”培训,系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样,中医药技术人员也必须及时了解现代医学科技的新进展、新成果。这一措施体现在临床实践上,形成了中西医技术的有机结合与高效整合,换来了广大患者的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医院还瞄准当今医疗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积极筹措资金,配置高、精、尖端医疗器械设备,如磁共振、DSA、DR、心脏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肠镜、电视腹腔镜、钬激光仪、全自动胶囊灌装机、高压氧舱等多台先进的大中型诊疗设备,重金打造介入诊疗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针灸康复中心,使医院的诊断能力、诊疗技术、社会信誉和综合实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结合”的文章做得越多、越大,医院跨越发展的道路就会走得越宽、越广。今年1-5月与2011年同期相比,门(急)诊人次增长27.03%,出院病人增长34.13%,业务收入增长34.35%。
弘大淮医铸品牌
在“淮医”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枚乘、杨介、张耒、吴鞠通、程莘农等一批心怀悲悯之情的“大医”们。他们或垂范杏林,或精研专术,或敦仁保生,或著书宏教,身怀济世之心,起死疗伤,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段“杏林春暖”的千古佳话。市中医院是“淮医”传统最为忠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两年来,医院正全力打造“精、诚、仁、和”的医院服务品牌。
“精”是指精研医道,精求质量,精细服务。严格执行质量与安全规章制度,加强考核与督查,确保诊断、治疗、护理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近年来,医院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契机,在全院高标准、严要求,确保优质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诚”是指心诚于内,行诚于事,言诚于口。每一次诊疗行为都与百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医院严格执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合理检查、治疗、用药、收费,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 “仁”是指仁心善行,仁爱关怀,仁德惠施。医院秉承“医乃仁术”的中医传统道德观,在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举措的同时,每月举办“中医药就在你身边”系列巡讲、义诊活动,为乡村、社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等提供健康服务;为经济困难的病人办理“杏林会员卡”,减免部分医疗费用;与学校结对关爱农民工子女。
“和”是指天人合和,同道谦和,医患信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决定了医院和患者的关系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此,医院始终致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追求治病救人的技术手段与医患之间的情感沟通的完美统一。开展“为患者提供101%服务”活动以来,医患纠纷明显减少。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深深扎根于“淮医”沃土的淮安市中医院,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秉持“汇四海之精华,树淮安之特色”的“淮医”精髓,进一步充实与发展“淮医”的品牌内涵,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努力让淮安的百姓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美好生活。 |
(责任编辑:申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