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冬病夏治正当时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2-07-11
快入伏了,很多注重养生保健的市民,纷纷到市中医院咨询“冬病夏治”的有关情况,那么,冬病夏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刘永涛表示,夏季三伏天是很多虚寒性疾病的缓解期,此时人体阳气相对旺盛,脏腑功能相对和谐,病情亦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虚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温阳除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疗法就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去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人体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缠绵难愈,如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患“冬病”的人通常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共性特点。
疗法以贴敷为主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但以贴敷疗法应用最为广泛。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法,凡是属虚寒之产后风、产后头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各种颈、肩、腰腿痛,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都可以前来贴治。
贴敷疗法一般选择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各敷1次,连贴3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贴敷疗法取穴及常用穴位处方主要选取背俞穴和任督之穴。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亦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肌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邪气的外驱。因此,在三伏天运用特配的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刺激经络,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治病目的。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
贴敷疗法适宜与禁忌
凡是属于中医虚证或寒证的,如阳虚引起的五更泻、腰痛,体内阳气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正气不足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恋证型的咳嗽不止,脾胃虚寒性胃炎、结肠炎,部分虚寒性的妇科疾病,气血不足或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痛等等,都可以应用“夏治”的方法。
但也有些情况不宜进行敷贴治疗: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且疾病发作期;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及皮肤有破损者;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证;孕妇及3周岁以下儿童。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中医贴敷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贴敷期间也不应该盲目减药、停药。
淮安市中医院“冬病夏治三伏贴”具体时间
一伏(头伏)——2012年7月18日(星期三)—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
二伏(中伏)——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2012年8月06日(星期一)
三伏(末伏)——2012年8月07日(星期二)—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
伏后加强(选贴)——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咨询电话:80876099 |
(责任编辑:申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