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风鹏正举,淮上杏苑再传佳音。2013年5月22日,当淮安市中医院被正式确认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消息从北京传到古城淮安,这个有着三十五载办院历史的医院沸腾了。跃上了新的高度,站在了新起点,这一刻,中医院人期盼已久的“三甲梦”照进现实。 “淮上杏苑三十载,医疾济世万户春”,已到而立之年的市中医院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淮安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奇迹。2010年,市中医院建成国家三级乙等中医院,2013年,成功跻身全国“三甲”中医院行列,并在此基础上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短短三年中,从二级医院到三级乙等,再到三级甲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市中医院一步步地迈出里程碑式步伐。 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如市卫生局副局长、市中医院院长孙邦贵在采访中所说,三年来,市中医院借助国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国三级中医医院新一轮评审的东风,牢记以保障民众安康为己任,始终遵循“育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三名”战略,秉承“仁、和、精、诚”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一条现代化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定目标、抓内涵,亮剑出鞘用实招 “三级甲等中医院对淮安市中医院而言,标志着我们拥有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发展中医药事业,为更多的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意味着我们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三甲”医院俱乐部中,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加快发展,创造新的辉煌。”创建成功后,市中医院院长孙邦贵用“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来形容这份荣耀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2010年6月,孙邦贵成为淮安市中医院院长,担负起了引领淮安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任。上任后,面对市中医院长期徘徊不前、发展速度缓慢的困境,孙邦贵选择了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医院命运。“只有着眼未来,立足当前,尽快制定医院发展规划,尽快组织实施,尽快改变现状,才能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医院才能发展。”孙邦贵告诉记者,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人均超一倍,总量翻两番;医院创三甲,特色美名扬”的“十二五”建设发展总体目标应运而生。 在这个规划目标中,创建三甲的目标赫然在列。然而,创建三甲,对一个未定等次的二级中医院而言,难度不言自明。孙邦贵说:“是否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完全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综合实力,对中医院的长远发展而言,不创建难。然而,由于医院面临着人才、专科、特色、综合服务能力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创建也难。但我认为,两个‘难’相比,不创建更难。” 在外人的质疑下,孙邦贵带领着全体中医院人走上了一条荆棘遍地的创建之路。医院迅速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人才队伍建设、科室设置、临床医疗技术管理、重点专科建设、药事管理、护理管理等多个方面成立相应的创建迎评工作组,形成了“领导靠前指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取经,通过院长办公会、创建推进会、院周会等形式对创建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全院上下快速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事事关系评审”的浓厚氛围。最终顺利通过评审,把“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这份属于淮医人的至高荣誉捧回了淮安。 讲传承、勇创新,中西合璧医术精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拿什么来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市中医院别无蹊径,就是紧紧抓住了提升中医诊疗技术这项核心工程。2012年,全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30.36%;出院病人同比增长29.45%;各类手术同比增长48.83% ;中药饮片同比增长32.58%;全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21%。各项质量、效率、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也恰恰印证了中医院在大力发展中西医诊疗技术上的不懈努力。 治医贵于专,学科建设铸品牌。市中医院围绕“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办院思路,专科建设年年实现新突破。2012年,肛肠科新开展了内痔胶圈套扎术、TST(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等新型微创手术,全年出院病人数1016人次,同比增长18.28%;心血管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等介入手术得到越来越多病人的认可,全年出院病人数同比增长63.46%…… 目前中医院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肛肠科为龙头,省、市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心血管科、肾病科、妇科、骨伤科为骨干,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内分泌科、肿瘤科、脑病科、针灸康复科、耳鼻咽喉科为基础的中医重点专科群,以外科、骨科、妇产科为代表的现代医学各专科也日趋成熟。各科室开发研制的42种疗效显著的中药特色制剂,成了市中医院一块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治医贵于精,中西医结合谋发展。目前,市中医院已配备如64排螺旋CT、核磁共振、DSA、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视腹腔镜、高压氧舱等多种高、精、尖端医疗器械,打造了介入诊疗中心、肿瘤综合治疗中心、针灸康复中心、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医疗中心,使医院的诊断能力、诊疗技术、社会信誉和综合实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固根基、重提升,不拘一格降人才 “专科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没有高端的人才和特色的专科,医院的发展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孙邦贵把引进和培养人才看做是医院得以成功创建的关键。 多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市中医院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如何破解该难题,成为摆在创建工作中的一道坎。面对困境,以孙邦贵为首的院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调研,确定了“用好现有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思路,着手实施“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名医”的战略。 实施青苗工程,加强跟师进修培训,培养优秀人才。中医院充分发挥名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了师承制度,自2006年首次实施师承教育后,2011年,医院第二轮师承教育正式启动,16名弟子正式拜“江苏省名中医”汪再舫等14位本院及京、沪、宁名老中医为师,既让名医名技得以传承,又使青年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同时,大力实施青苗培养工程,三年来先后派出50余名医护骨干到北京、上海进修学习,使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打造宽松平台,营造发展环境,引进高端人才。医院先后引进了市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方友平、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汪为民,市二院内分泌科主任洪兵博士、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金晓玲、连云港市普外专科学会副主委、普外科主任医师陈坚等一批在学科上颇有建树的高层次人才,招收了40余名博士、硕士。 向上向外攀亲,柔性引智推助医疗水平提升。三年来,市中医院通过聘请心血管、内分泌、肿瘤、微创、肛肠及肝胆外科等专业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为科室名誉主任,通过专家们定期来淮进行手术示范、疑难会诊、专业授课、科研指导、教学查房,使医院迅速发展出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心血管、内分泌、肿瘤等专科迅速在淮安打响了品牌,广大患者也在家门口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善沟通,创和谐,利民惠民见成效 走进市中医院病房楼,位于五楼的肛肠科病区整洁明亮,环境优雅,墙壁上、门窗上贴满了形色各样的壁画,国家中医药优质护理先进个人莫淑红正在病房里和病人聊着病情。“一定要多喝水,注意饮食,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时叫我们。”面对她的叮嘱,病人老张和老伴连连点头。莫淑红告诉记者,她所在病区的病人病情均较特殊,所以在服务上要更加注重细节和人性化,让他们感到医院精心服务患者的情谊。 在一个病区的缩影中,一个医院的人文关怀和温情服务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也成为医院得以创建成功和赢得百姓口碑的关键。三年来,“医患和谐,和病人一起战胜病魔,获得病人的信任,给病人带去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深入医护人员心中,2011年6月,市中医院荣膺“全国百佳优质服务品牌医院”,成为“质量第一、病人至上”服务宗旨的最佳诠释。 三年来,医院始终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作为关注民生、关爱患者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设立“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完善24小时随时到位的病员服务,为患者提供了绿色快捷的生命通道;通过制定药费明细化、一日清单制为患者提供了放心治病的消费环境;通过每周六开设“健康家园大讲堂”,每月举办2-3次中医中药进社区讲座,为外来投资企业和社区群众送去至诚的关爱。 2011年9月,市中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全面启动。以信息中心为支撑,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门诊排队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还避免了重复用药和高价药……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时间如水,蜿蜒流长;岁月如歌,娓娓动听。历经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市中医院迈入发展佳境,如今,建成“三甲”恰似一阵东风,推动着市中医院在发展的进程中乘风破浪、扬帆疾航。 展望未来,淮安市中医院将始终牢记对人民健康应负的责任,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继续以爱民之心求发展,以发展之实惠民生,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求责任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以明晰的思路、开拓的双手,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责任编辑:宣传科) |
我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