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便不正常须警惕肠癌 洪泽的于大爷今年82岁了,平日里身体还挺硬朗,可是一个月前忽然开始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在某三级医院院就诊时初步诊断为肠梗阻,但原因不明。由于病人年纪太大,医生们采取了“保守”治疗,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于大爷的肠梗阻不尽没有好转,还伴发了感染以及严重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焦急万分的家人来到了我院,找到了普外科主任医师陈坚,要求进行手术。 面对心急如焚的家属,面对病情日益加重的患者,陈坚主任考虑再三:患者是典型的肠梗阻症状,由于是低位肠梗阻,结肠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继续保守治疗下去,只会继续加重危及生命。如果手术,老人年纪大,身体状况差,手术风险极大。而医生的责任促使陈主任下决心要为病人解救危难!在外科专家、方友平副院长的支持下,陈坚主任与老人的家属进行了充分地沟通,并和方院长及外科的同事们研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预案,由陈主任主刀为老人施行手术。 手术开始后,医生们打开老人的腹腔,发现了预想中的肿瘤,小心翼翼地与肠道剥离,因为老人的肠道已经老化,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漏点。“取肿瘤必须要准确,还要有速度,因为超过2个小时的麻醉时间,老人便有可能呼吸衰竭。”陈坚说。随着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被剥离出来,手术进入到了第二步——切除病变的肠道。手术中难度最大的是切除病变肠道,主要的动静脉血管要重新缝合。由于于大爷的血管非常脆,医生只能先用线把血管打一个结,再用手术钳切开,防止血大量涌出,切除了肿瘤后,又将周围的淋巴切掉,一个半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老人恢复得很快,四天后就开始进食了。子女们也长长地舒了口气。 陈坚主任介绍说,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从40岁开始上升,60~75岁达到峰值,有家族遗传因素参与。一般早期不易引起注意,一旦症状出现,通过结肠镜或X线钡灌肠检查,早期发现并进行手术根治切除后预后良好。 要早期发现大肠癌的症状并不难,只要平时多注意就会及早发现。后来询问起这位于大爷,他自己也表示,其实大便不正常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只是是自己一直没太当回事。陈坚主任说,大肠癌多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加或便秘,大便形状变细,排便里急后重感,粘液便或血便,可出现腹痛、腹部不适、胀气,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消瘦,贫血,晚期可出现肠梗阻,严重者可危及生。 80%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数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为大肠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可能,而肠镜是结直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检查方式。全结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如能在息肉阶段进行手术摘除,避免了癌变的可能,不仅创伤小、痛苦轻、治愈率高,且能节约医疗资源。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发展成为肠癌,即使经过手术、化疗、放疗,仍然很难根治。而我院肛肠科王斌主任告诉我们,目前被“筛”出的高危人群接受肠镜检查的比例不足20%,但是接受肠镜的人群中,发现息肉的比例非常高。 被“筛”出为高危人群的患者,要定期做“查”这一步。不必盲目畏惧肠镜检查,更不应仅仅依赖超声检查。其实,肠镜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患者如觉得难受还可采用无痛肠镜进行检查。 (孙建 申琳琳) |
(责任编辑:宣传科) |
我院治愈一位肠肿瘤患者的启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