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记录吞咽轨迹 助力患者“精准康复”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8-12-11
——我院开展全市首例吞咽造影技术+导管球囊扩张技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享受美食“吃吃吃”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然而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来说,却是吃不好喝不好。严重时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喝水都难以下咽,只能靠插鼻饲管来输送营养,极为痛苦。日前,我院康复科在全市率先开展的吞咽造影术+导管球囊扩张术,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胡先生,53岁,却有着10年高血压病史,半年前突发脑出血,经及时救治保住了生命,肢体活动也恢复得不错,唯独吞咽障碍让他困扰不已,每天通过鼻胃管维持营养的他,曾试着吃点米糊,却被呛得差点喘不过气来。 “整天带着这管子跟‘象鼻子’一样,不但影响正常生活,还常常被别人误认为病得很重。”胡先生为此痛苦不已,不愿意出门,精神状态也很差。家人不忍看他受病痛折磨,四处打听,最后慕名来到我院康复科。 康复科副主任中医师杨道海介绍,吞咽包含了食物经咀嚼而形成的食团由口腔运送入胃的整个过程,需要多个组织器官的相互作用。临床上吞咽障碍多表现为饮水呛咳、饮食或饮水时发生哽咽、原因不明且反复发生的肺炎等。医院开展的吞咽造影检查新技术,在临床上最可信,常作为评定吞咽障碍的“金标准”。 杨道海说,以往医生只能通过初步诊断来判断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然后再采用量表等试验进行评定分级,观察呛咳状况,但呛咳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并不十分明确。使用吞咽造影整套流程,清晰可见,只需20分钟,不仅能观察到吞咽时不同阶段的情况,还能直观地找到问题根源。 根据胡先生的实际情况,康复科团队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评估和吞咽能力检查,并针对患者问题进行了吞咽造影检查(VFSE),确诊患者吞咽障碍是因环咽肌失弛缓导致,找准了病因,杨道海立刻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导管球囊扩张术、吞咽电刺激治疗、门德尔松手法及中医针灸等系列康复训练方案。第1次治疗后,患者可小口进水;7天后可进食米糊;仅仅2周,患者可进食面条并没有出现呛咳。 我院康复科团队由康复医生、康复护士、康复治疗师组成,人员配置齐全,在疾病早期康复、重症患者康复、植物人促苏醒、心肺康复及康复护理等方面经验丰富。目前,吞咽造影新技术的开展,已帮助众多患者解除言语、吞咽障碍的痛苦,以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病后的生活质量,受到一致好评,也标志着医院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 |
(责任编辑:宣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