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自己生病时——这样的他,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9-01-14
蒋主任,你刚出院就回来上班,身体能吃得消吗?”“蒋主任,可把你盼回来了!”“老蒋,你身体怎么样啦?也不多休息几天!”……1月14日一大早,康复科主任蒋同伯准时出现在了门诊,此时的他距离被推上手术台,刚好10天。病人和同事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急诊手术住院,他很乐观:难得换位体验 事情要从1月4日说起,由于那天上午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蒋同伯便把查房和针灸工作安排在了当日下午,等他忙完,已经是晚上6点半了。可是,回到家才1个小时,他便感受到了剧烈腹痛,并且很快从胃部转移到右下腹,他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患上了阑尾炎。 考虑到妻子带两个孩子不容易,晚上9点多,蒋同伯独自打车回到了医院,外科医生孙建很快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立刻进行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22:50,手术结束,蒋同伯被送回病房。 就在蒋同伯被推进手术室时,一支来自康复科、由14名康复师和护士自发组成的“护医队”悄然集成,今天谁值班,明天谁送饭,生活用品谁准备……康复科护士长汪盼盼和治疗师长杨霄月已然安排得妥妥当当。 ![]() ![]() 术后悄悄查房,他很牵挂:实在放心不下 当医生成为患者,在他们内心最深处,牵挂的仍然是未完成的工作,未治愈的患者。 这不,术后一天,实际上术后才9个小时,蒋同伯下床活动,走着走着便到了同一病区46床丁先生的床头,原来,丁先生几天前刚从康复科转入外科,蒋同伯便趁着这个机会来看望丁先生的恢复情况。 ![]() 术后第三天,蒋同伯又悄悄来到康复科病房,他说:“实在放心不下科里的重病人”。63岁的马爷爷是康复科的危重患者之一,他因下楼梯时突然踏空,头部着地出现左侧额颞顶枕部硬膜下血肿,左侧4根肋骨骨折并伴血胸,肺部感染严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头颅CT提示颅脑中线明显移位。经多学科会诊,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治疗,蒋同伯住院时,马爷爷还未脱离危险。因此,蒋同伯在住院期间一直与值班医生保持联系,指导和调整治疗和抢救方案。 ![]() 经常带病工作,他很朴实:不能让病人白跑一趟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等恢复恢复好再上班,蒋同伯说,他之所以带病坚持工作,一来是关心患者诊疗的连续性,二来是不想增加同事的工作量,更不想让病人失望。“怎么休息得了啊,病房里住着96个病人,科里的每一个同事工作量都很大,责任很重,大家几乎都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何况科里还住着一些病情危重的病人,随时可能需要抢救。再说,还有那么多病人每天来找我针灸,怎么能让他们白跑一趟?” 他见人总是乐呵呵的,从来没有架子,医疗水平高、针灸手法好,能不做的检查不做,能少开的药尽量少开,还经常不要我们花钱,一两根针灸帮忙解决小问题,咱们跟他熟悉了,都管他叫“老蒋”。当患者们说起蒋同伯来,纷纷称赞这位医生医术高明、待人诚恳,是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 他一年365天几乎从来没有休息天,轮到他值班,他肯定是24小时在岗,不是排他值班,他也会照常来上班,排不排班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不同。科里的医生护士们说起蒋同伯对待患者的热情和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来,满是敬佩和心疼。 据了解,蒋同伯行医近20年,擅长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许多患者在他的治疗下从昏迷到清醒,从偏瘫到生活自理,找他看病的患者60%都是"回头客",大多是慕名而来,患者们之所以信赖他,不仅因为他对医学技术有着很深的造诣,更因为他对患者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执着。 当医生成为病人,他只能是一名医生,心里只有病人,没有自己。这样带病坚持工作、富有责任心的医者传递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虽然带病工作不应该鼓励,但却彰显出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忘我的高贵品质。 |
(责任编辑:宣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