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她们踏着朝阳,在别人未醒时已抵达医院;夜晚,她们披着月光,在别人都休息后才离去;即便是寒风凛冽、全身冰冷,也要把好预检分诊这一道关卡;默默无语,把苦累埋在心里,只为守护你的安全。
就在昨天,一场大雪普降淮安,量体温、做记录、引导就诊……各项工作并没有因大雪而停止,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条条雪中值守的朋友圈状态,令人泪目、心疼。

抗“疫”战打响不久,为确保对进院人员筛查时做到不漏掉一位发热患者,我院迅速开通患者通道和职工通道,将预检分诊关口设在北门和西门口,患者通道又设为车辆和行人的出入口,分开管制,实行轮班值守,确保车行一辆,人行一位,同时将挂号收费处前移至患者通道广场,以避免交叉感染。
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叶春晖亲临预检奋战现场指导,亲自测试电子体温计等设施,确保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您好,请打开车窗给您量下体温。”
“您是从哪里过来的?哪里不舒服?”
“您发烧几天了?”
“请跟我来,我带您去发热门诊做进一步的检查,您不用紧张……”

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询问,面对理解的亦或是不理解的人群,他们始终如一耐心地引导,把好“关”守好“门”,他们就是特殊“门岗”的白衣天使——5位医生,8位护士。
姜宏森:“疫情来了,我的责任更大了。”
2月15日晚,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伴着萧瑟的北风,简易的帐篷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当千家万户吹着空调欣赏淮安的第一场雪时,预检分诊点当班的55岁的骨伤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姜宏森正带领着大家坚守在寒风冻雨中。
“你们俩快进屋暖和暖和,现在没人进院。”姜主任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姑娘心疼地说,他一边承担起“站岗”的职责,一边处理着临时棚子上的积雪,生怕积雪压塌了棚子。

姜宏森主任清理棚子上积雪
简易的集装箱房,没有空调,却有院领导贴心准备好的取暖器和暖手宝,二级防护服物资紧缺,不能脱鞋取暖,只能靠近取暖器使劲跺脚,又害怕烤焦了手套,只能夹在咯吱窝下面,大家互相看着对方臃肿的样子,不由得笑出了声。这是艰守,更是坚守!
次日清晨,为了方便车辆和行人通行,夜班人员没有立刻回家,姜主任带头拿起铲子和扫把,铲去冰块,扫去浮雪,保障通行安全。

门诊预检分诊是所有患者的第一接触者,是筛查发热患者最重要的一关,必须严防死守,在这个关口,上有退休后返聘的老主任,下有刚入职不到半年的新员工,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最前线。

预检分诊处医护人员
刘晋池:“我就是医院的一颗螺丝钉。”
刘晋池是预防保健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在疫情来临时,她毫不犹豫的积极报名,冲往一线!现在主要负责医院发热门诊入口出入人员的体温测量工作,为进出人员做好疫情期间医院各项规定的解释工作,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就诊。

虽然防护到位,但是她心里总是有点担忧,回家后还是会尽量和儿子保持距离。以前每天中午陪儿子吃饭的她,现在只能在医院匆匆吃一口盒饭。孩子也特别懂事,知道妈妈辛苦,每天她下班走进家门,孩子总会端好凳子让妈妈坐下,还会特意留下一份饭,等妈妈回家吃。
有一天下班回家,发现儿子不在家,她才注意手机上有很多未读信息,原来,为了让她专心工作,充分休息,母亲带着孩子回了老家。看着餐桌上儿子为她留下的饭菜,冰箱里母亲准备好的食材,她的心里暖暖的。
“其实我是医院的一颗小螺丝钉。”刘晋池说,“站好这班岗,对我来说就是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大贡献!”

刘晋池下班回家,儿子立刻端来小板凳
面对严峻的疫情,他们也紧张过、担忧过......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个人都肩负治病救人的使命,关键时刻,是这群“迎风而立”的白衣天使们,毅然扛起了这份重担。
全天候的坚守,把好战“疫”的头道关卡;风雨无阻的奔赴,换取战“疫”的早日胜利;这就是淮安市中医院人,用实际行动履行对“白衣”的誓言,恪守对淮安百姓健康守护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