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驻守在“发热门诊”的医生们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20-02-19
这是门诊,也是战场,疫情当前,他们站在最前线。每天,他们要全副武装,24小时不间断守候在诊室。面对高风险,他们坚守岗位,只因身为医者的职责在耳边回响。4位医生、1位应急办主任、2位护士长、11位护士,组成了这支“抗击疫情的防线”。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驻守在发热门诊的医生们。 姚轶 脾胃病科 副主任中医师 46岁的姚轶,是入驻发热门诊的几个医生中年龄最大的,他说:“我工作22年,诊疗经验丰富,理所应当站出来。” ![]() ![]() 他表示,很感谢医院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始终保证发热门诊的防护用品、消杀物品的供应,让自己在这里能够安心工作。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月8号值夜班时,120送来发热的母女三人,由于考虑到大女儿疑似,一家三口都需要留观,可是她们来的太匆忙,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没有携带,护士们立刻想办法帮她们解决了当晚的生活用品,第二天,孩子的爸爸从南京赶回来,还特意买了很多东西送给医护人员表示感谢,东西当然没有收,可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大家都感觉很欣慰。 当问及工作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姚轶说:“最大的困难和压力就是担心漏诊和误诊,所以每个病人的会诊时间大概在30-40分钟,遇到任何不确定的情况都会立刻请专家组讨论。” “带儿子去吃顿好吃的!”提及疫情结束后有什么愿望,姚轶的笑着说,“孩子10岁,很懂事,目前一直待在老家,有一段时间没见了,挺想他的。”
杨道海 康复科 副主任中医师
看到医院号召医务人员支援“抗疫一线”的倡议书,共产党员杨道海立刻报名“参战”,2月1日,进驻发热门诊,他说:“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早控制疫情,恢复生产。” 因为防护物资紧缺,为了节约,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早已成了常态;护目镜上的雾气影响视线,常常只能紧贴着电脑下医嘱、写病历;因为最近有些感冒,每天都会流鼻涕,放到平时,是再小不过的事情,可是现在,因为不能摘下口罩,只能任由鼻涕流一直到下巴,下班再做处理。 这期间最让他感动的是家人的支持,因为担心岗位特殊,影响孩子健康,他打算在发热门诊工作期间独自外出住宿,72岁的父亲知道后立刻否定了他的想法:“不回家也不要去租房子,到爸妈这里来住,还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说到这里,杨道海的眼眶湿润了,他说“老婆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儿子,从来不说辛苦,总是让我不要担心,干好工作。” ![]() ![]() 10岁的儿子特意画了喷火龙、朽木妖帮爸爸打败病毒
马骏 肿瘤科 主治中医师 博士
马骏是发热门诊里最年轻、学历最高的一位医生,在1月30日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1秒钟都没有犹豫就接下了“战书”,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不但没有害怕,反而感觉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自己也可以加入“最美逆行者”的战队了!每次看到网络上关于“最美逆行者”的报道,听到亲戚朋友加油打气的话语,他都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好“发热门诊”关,让淮安老百姓“放心”“安心”。 在所有的患者当中,有一位曾在浅深浴室洗过澡的中年人令马骏印象深刻,由于对疫情和自己特殊经历的恐慌,这位患者就诊的时候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清楚,马骏耐心地安慰他,并细心地进行了排查,最终解除了疑似,这位患者激动得泪流满面。 ![]() ![]()
马骏的两个女儿
高先楼 肾病科 主治中医师
高先楼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作为党员,他不但主动报名参战,还在好几个群里“立帖为证”,表示要上一线。 他深知每一位患者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安危和幸福,所以排查得特别仔细,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最终检查结果显示为阴性、CT检查结果良好,排除疑似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他都会觉得十分欣慰。 从2月3日起,我院开始收治留观患者,医生们不仅要坐门诊,还要对留观患者进行诊疗,高先楼在治疗的同时,总是不忘心理疏导,使患者能以平和的心态留观和接受治疗。 “不想给别人带来困扰。”自从进了发热门诊,高先楼就将自己“隔离”了,再也没接触过除发热门诊“战友”以外的人,包括自己原科室的同事。 在这次防疫工作中,他最想感谢的是岳母,听说他去一线,岳母主动腾出自家的房子给他住,自己则搬到他的家中陪伴女儿和外孙。 “孩子8岁,很懂事,我每天会和他视频。”高先楼边说边打开手机,找出儿子的日记,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还只是一个小孩,还不能为国家做贡献,但我会乖乖呆在家里,认真学习,打好基础,以后当个科学家,为国效力! ![]() ![]()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
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 只要我们携手与共 就一定能够 赢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
(责任编辑:宣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