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前的你,紧张恐惧时,激烈运动后,遇到心仪的ta……都有小心脏怦怦乱跳的感觉吧,这时还可能伴有,眩晕无力、胸闷透不过气的感觉,但这种情况常常是一过性的,歇一会儿就好了。可是,如果遭遇的是“心脏性猝死”,麻烦可就大了,75岁的王大爷,前些天就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王大爷的“心病” 今年75岁王大爷,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并伴有持续性房颤多年,病情控制尚可,老人自退休后闲居小区,每天养养花、遛遛狗,安享晚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年前的一场大病,把张大爷折腾得够呛,当时,他因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去附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其心脏射血分数(EF)仅有28%(正常人>50%),几乎一脚踏进了鬼门关,好在经过及时的利尿、改善心脏重构等治疗,老人转危为安。 但从那以后,王大爷就多了一桩“心病”——对死亡的恐惧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特别担心脆弱的心脏再次“罢工”,为此,他饭吃不香,觉睡不踏实,整日惶惶不安。 今年3月底,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找到了淮安市中医院胸痛中心主任鲁锋,在详细了解老人的病情后,鲁锋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提示有短阵室速,鲁锋建议老人通过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来预防心脏性猝死。
胸痛中心主任鲁锋(右)与副主任中医师李宝同商量患者病情 “生命不能重来,不能有侥幸心理,我们赌不起,都听医生的。”一家人商量后,老人于四月初接受了手术,植入了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与死神擦身而过 5月28日清晨,王大爷和往常一样在小区楼下散步时,突然感觉一阵头晕、心慌,仿佛自己被电了一下,很快又自行缓解了。随后老人前往淮安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复诊。
通过查看监测记录,鲁锋发现患者早晨的不适是因为出现致命性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体内的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第一时间识别到了恶性心律失常,并立即进行了电击除颤,把老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将一场致命危机消弭于无形。“还好给爸爸装了这个除颤仪,不然后果不敢想象,爸爸在,家才在。”老人的子女深感庆幸。 心血管病第一杀手——心脏性猝死 要问心血管科医生最怕遇见什么样的病人? 答案十有八九是“心脏性猝死”。 所谓心脏性猝死,顾名思义,就是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伴意识丧失,发病前可以没有任何先兆,如果不及时抢救,多于1小时内死亡。 这些人存在高危猝死风险: 冠心病、心肌梗死、扩张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患者 发生过室性心律失常、心跳骤停而幸存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增大、射血分数低于35%的心衰患者 有猝死家族史的心肌病病人 经医生评估认为存在高危猝死风险的其他情况。 抢救黄金4分钟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维持我们血液循环的“泵”。各类心脏病之所以会导致猝死,大部分是由于心脏功能变化,引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导致的。这种心律失常极其危险,是令医生闻之色变的“恶魔”,会使心脏无法产生有效射血,就如同“水泵”出了故障——虽然在工作却不能泵水,如不进行抢救,患者将很快死亡。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这种情况,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电击除颤,让心脏短时间内“重启”,恢复有效的跳动,并且越早进行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率越高。然而,多数心脏骤停、恶性心律失常都发生在院外,这使得很多人错失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神器”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防止悲剧发生,对于有高猝死危险的患者,医生会建议在其体内植入一台“自动心脏除颤仪”,一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立刻除颤。这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近期植入ICD复诊的患者中了解到,多位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被及时除颤,挽救回生命。其中,有位患者2天内被除颤了6次。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这种装置埋在皮下,通过导线连接到心脏,可以检测心脏的跳动情况。它就像个随身携带自动除颤仪的“小医生”,当病人发生室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它能第一时间判断并给予电击除颤治疗,消除恶性心律失常,保障生命安全。 胸痛中心健康热线:80876027 89701766 |
(责任编辑:宣传科) |
七旬大爷“怦然心动”险丧命,关键时刻还好有“它”!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