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案一 益气温阳,补髓填精治疗收缩性心衰 刘某,女,17岁,1996年3月就诊。 心慌气短,水肿反复3年,加重2月。患者反复心慌气短,全身水肿,多次门诊或住院治疗。诊断为“二尖瓣重度脱垂,心力衰竭”,用西药治疗症状缓解。近2月来上述症状日渐加重,并因经济困难想放弃治疗,但又于心不忍来中医院门诊就诊时由四人抬入诊室,见全身高度紫绀,高度浮肿,双目因高度浮肿闭合成线状,两下肢紫绀,肿胀,按之没指,并有多处皮肤溃破渗水。查体:患者痛苦呻吟,颈静脉怒张,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前区收缩期舒张期杂音5/6级,向腋下传导。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罗音。肝肋下3cm可及,肝区叩击痛阳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苔薄白质紫,脉沉细数。二尖瓣重度脱垂,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阳气衰微,瘀结胁下,水液外溢肌肤,病情危笃,因拒绝检查及住院治疗,勉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随嘱家属若病情转机再就诊。 处方:黄芪20g,炒白术40g,防己8g,北五加皮8g,葶苈子20g,熟附片8g,泽兰15g,泽泻15g,益母草30g,天仙藤25g,川桂枝8g,猪苓15g,茯苓15g,生姜皮8g,鲜万年青根40g,陈皮10g。3付,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3天后患者家属诉服药后小便明显增多,因此浮肿减轻,病情有转机。效不更方继用半月。20天后患者可自行下床活动。 三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由家属陪同就诊时见全身紫绀,浮肿明显消退,嘱去万年青加太子参,玉竹先后服药2月,病情稳定。 四诊:患者精神振,食欲佳,全身紫绀明显改善,两下肢皮肤渗水处已结痂,查体:心率100次/分,律齐,肝胁下未及。但两下肢浮肿未消净。在问诊时得知患者14岁经事初潮,至今3年未见来潮。处方转以补髓填精法。 大熟地12g,紫河车10g,鹿角胶10g,炙龟板12g,黄芪20g,白术40g,枳壳实各8g,仙灵脾10g,肉苁蓉10g,陈皮10g,泽兰泻各15g,猪茯苓各15g,砂仁(后下)5g,另嘱多进食黑鱼汤等,先后一月左右,患者自己乘车就诊,诉经事来潮,量少色淡。浮肿消退,心慌气短明显好转。告诉家长此时行心脏手术治疗为最佳时机,否则病情有可能再次恶化,家属通过多方努力凑钱至省人民医院行心胸外科行相关治疗,目前身体健康。 按: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以益气强心,活血利水法治疗。气阳得以恢复,水湿瘀血消退。但因患者长期多病,精髓亏虚,经事不潮,水湿难以消净。若再守原方,恐怕难以见效,及时加用补髓填精之品,如张介宾在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时所说“精化为气,谓之气由精而化也”。气赖精化,精充则气盛,阴精充盈则阳气自生,阴翳自散,此之不温阳而阳自复,不治水而水自去。在心力衰竭及其他水肿患者中应该及时考虑这一治疗。阳气易复,阴精难补,在水瘀搏结明显时先益气温阳,活血利水,若见瘀血症状消退而水肿缠绵时,则考虑补髓填精。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情,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把握时机,有的放矢,选好方药才能事半功倍。 案二 益气升陷法治疗舒张性心衰 戴某,女,78岁。2009年11月就诊。 胸闷气短2月。患者诉行走10~20米则感胸闷气短,难以忍受,被迫停止活动,引长一吸为快。食欲一般,不咳嗽,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结缔组织病变”。有“甲减”病史2年,服“优甲乐,一片半,Qd”,甲状腺功能近期测定在正常范围。曾因此住院检查治疗鲜得效果,又至南京某医院门诊就诊,行多项检查后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应用曲美他嗪及利尿剂,并要求患者每天吸氧12小时以上,治疗一周后自认长期吸氧难以接受而来我院就诊。仍诉胸闷气短,引长一吸为快,并肢倦乏力,食欲一般,苔薄白,质有紫气,脉细,形体肥胖。因宗气不足,不能贯心脉,司呼吸。拟升陷汤加减,塞因塞用。 处方:黄芪15g,太子参20g,炒白术15g,山萸肉15g,升麻5g,炙甘草5g,丹参15g,红景天15g,陈皮10g。7剂,日一剂。 复诊诉药后症状明显改善,要求原方续服,先后服药20天,症状消失,已能在室内正常活动而无需吸氧。一年后上述症状出现,又以上方服半月,随访至今,诉每天外出活动,步行2公里左右无不适感。 按:舒张性心力衰竭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而被忽视,随着心脏彩超的普及,常有提示若早期加以重视及治疗,无疑对改善远期预后极为重要。此类患者多以胸闷气短为主诉或伴有其他心衰症状,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而无其他瓣膜病等心衰病因。该病多发生于老年女性肥胖,或有高血压病史人群,部分可伴有房颤,糖尿病病史。中医认为其病机为宗气不足,胸中大气下陷。本案处方取
|
(责任编辑:董海浪) |
典型医案—心力衰竭
来源:未知
作者:心血管科
点击数:
日期: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