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皊——消腺止鼾汤
基本方:太子参6g,黄芪10g,浙贝母10g,鳖甲6g,牡丹皮6g,竹茹6g,天竺黄6g,夏枯草6g,皂角刺2g,炙甘草10g。
功效:健脾化痰,消瘀散结。
主治:(儿童鼾眠)儿童腺样体肥大所致张口呼吸及睡眠打鼾憋气。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共滤出煎液200mL,饭后30 min服用,早、晚各1次。
方解:方中太子参、黄芪为君,健脾补气,以增强患儿后天之本,并可助水谷运化;浙贝母、鳖甲、丹皮、竹茹、天竺黄为臣药,可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协助君药清除气虚所致的病理产物痰和瘀;夏枯草、皂角刺为佐药,防止君药之温热之性,并能清热通窍,以使患儿气道顺畅;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化痰,消瘀散结之功,使患儿后天之本得健,痰瘀得以散除,鼾眠消退。
加减:若鼻塞较重者,可酌加苍耳子、路路通;若腺样体表面见凹凸不平疤痕明显者,可酌加乳香、没药、赤芍;若脾虚湿重明显,可酌加生薏仁、山药;若喷嚏伴涕多者,酌加防风、天花粉、辛夷等。
验案举隅
黄某某,女,3岁1月。初诊日期:2022年5月26日。主诉:睡眠打鼾伴憋气2年余。家长诉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睡眠打鼾,一直未予重视及治疗,近3月来患儿有夜间张口呼吸,打鼾症状加重,鼾声响亮,并伴有十数秒的憋气,无憋醒,白天嗜睡,精神欠佳,晨起咽干,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纳可,寐欠,二便调。患儿于2022年5月21日外院查鼻内镜提示“腺样体约占后鼻孔80%”,并建议其手术治疗,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现就诊我科。刻下:患儿神志清,精神可,口齿清晰,无特殊气味,鼻塞较重,伴少许粘涕,咽部粘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少许增生,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悬雍垂肥厚居中,咽反射灵敏。神疲乏力,食纳可,夜寐安,大便偶偏稀,小便调。舌质淡,苔白腻,脉细。西医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诊断:鼾眠(痰瘀互结)。病机:肺脾两虚,痰瘀互结。治法:健脾化痰,消瘀散结。以消腺止鼾汤加减。处方:
太子参10g,山药10g,生薏仁10g,黄芪10g,竹茹10g,鳖甲6g,牡丹皮10g,乳香1g,没药1g,皂角刺2g,辛夷6g,赤芍6g,夏枯草6g,炙甘草10g,路路通6g,石菖蒲6g,天竺黄6g,苍耳子6g,浙贝母10g,天花粉6g,防风6g,中药5付,每天一付自煎,水煎100m,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2022年5月30日二诊:家长诉患儿无不适症状,中药口感味甘,能够坚持服用,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故本次将黄芪减为6g,其余原方续用12付。
2022年6月11日三诊:患儿服药2周后症减,夜间鼾声明显减轻,憋气时间缩短为仅数秒,食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患儿近期稍有咳嗽少痰,本次加入杏仁6g、苏子6g以化痰止咳,其余继续用原方13付,并结合中医外治法三伏贴进行穴位贴敷协助治疗,每周一次。
2022年6月25日四诊:患儿服药30付后症状进一步减轻,夜间鼾声基本消失,无明显憋气症状,食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患儿近期咳嗽明显减轻,本次去苏子保留杏仁维持止咳,加茯苓6g渗湿利水、益脾保肾,加炒白术6g健脾和胃益气,其余继用原方15付。
2022年7月9日五诊:患儿服药45付后症状继续减轻,夜间鼾声基本消失,无明显憋气,食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患儿2022年7月9日再次于同一家医院复查鼻内镜提示“鼻咽部腺样体肥大约占后鼻孔50%”,因腺样体见明显缩小,本次继用上次中药15付后考虑停药,并再次结合三伏贴行穴位贴敷治疗。
现患儿持续随诊,未见鼾眠症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