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立院!市中医院开展“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纪实
来源:未知   作者:宣传科   点击数:   日期:2024-04-29

4月25日下午,淮安市中医院开展中医经典学、用、体、悟分享活动,山阳名中医、国家级、省级中医优秀人才、省西学中人才,以及青年医生代表、护士代表、实习及规培学生代表等参加活动并分享了学习和实践中医经典的体会,进一步启发了青年中医师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在临床实际中不断应用经典。

图片

这个活动只是淮安市中医院“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和党建+人才培育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中医院坚持学用结合,不断创造条件、搭建学习平台,鼓励医务人员运用中医思维、中医理论、中医方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提升中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开展中医经典培训 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经方是中医认识人体,控制疾病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凝聚着古人几千年的精粹。《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书中的经典方一直被运用至今,值得反复学习和揣摩。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升中医思维,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中医理论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自2020年以来,淮安市中医院每年举办“中医经典大讲堂”“市温病大讲堂”“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通过系统学习培训,培养出一支中医思维、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过硬的人才队伍。

图片

作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了提升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淮安市中医院将中医经典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开展培训,同时变被动学为主动讲。

开设中医经典病房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要求,医院在内科各科室开设中医经典病床,在中医经典理论、当代山阳名医、上海、南京等地名老中医的经验指导下,运用以中医为主导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诊疗。

1714383074364596.png

形成了经方内服、中医外治(中药外敷、熏洗、灌肠、穴位贴敷、耳穴埋籽),联合针灸、推拿、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中医药治疗的综合疗法,增强了患者对中医药治疗的体验感。总结了祛风消肿方、加味牵正散、腾药方、清金和胃方等一系列效方验方,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某,38岁,搬运重物时因用力不当,突然出现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疼痛如刺,俯仰旋转受限,痛处不能按,检查提示腰4/5、5/骶1椎间盘突出,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康复科给予患肢委中穴局部刺络放血拔罐,待腰部疼痛缓解后针灸,取穴稚边、环跳、阳陵泉、悬钟、命门、腰阳关等,行强刺激泻法,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和中药口服,活血行气止痛。仅3天,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行动自如。患者连连感叹“比预想中好得快多了!”

中医经典病房收治的疑难杂症患者基本不用西药,运用辨证施治,一病一方,配合针灸、外治等中医传统疗法,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使用,也减少了这些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

完善中医优势病种 提升临床诊疗效果

医院始终将中医药特色作为医院的立院之本,秉承人有专长、科有特色、院有品牌的发展理念,活学活用中医经典,突出中医药诊疗优势,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近年来,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要求,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强化专科学科建设的同时,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性和各临床科室的诊疗特色,搭建平台,鼓励各专科对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诊疗效果好的病种进行总结和研究,通过不断整理、完善和总结,目前全院共遴选出临床疗效明显的优势病种63个,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医院门诊服务人次逐年增加。

用中医经典“润”医心 着力打造书香医院

一个医院不但要有先进的设施设备,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形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氛围。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璟认为,中医院既要有淡淡的中药香,又要有浓浓的书香,医院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学习氛围,让更多职工爱读书、读好书,打造书香医院品牌。

图片

为此,市中医院组建了多个读书会,“中医经典读书会”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保证读书效果,每次参加中医经典读书会的人员并不多,读书会中,省、市名老中医向大家推荐《黄帝内经》《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书目,从学习的重要性谈到读书的诸多好处,从读书的方法谈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及学医、从医不同阶段对中医经典的不同理解;中青年医务人员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在阅读中医经典过程中产生的科研创新灵感和疑惑。精彩的互动常常引来阵阵掌声和会意的笑声。

学习中医经典全面提高了青年医务人员对中医药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学习中医药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中医思维,为增强青年中医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夯实了根基。接下来,淮安市中医院将开展首批山阳之星遴选工作,通过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培养更多医德医风好、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临床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