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走亲访友
逃不掉的饭局,躲不开的聚餐
对有些人来说
春节团聚
喜的是嘴巴
愁的是体重
痛的是身体
据淮安市中医院风湿科副主任苏德成介绍,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不少患者因痛风前来就诊,今年也不例外,这几天已经门诊遇到了好几个突发痛风无法行走的患者,有的坐轮椅、有的拄拐、有的单脚跳,还有的靠家人搀扶。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属于代谢性关节炎,通常表现为肢体末端关节红肿、疼痛,尤其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多数在夜间发作,多误认为是扭伤。痛风的发生和发展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高尿酸血症不仅可以引起痛风,还严重地危害着人体的各个脏器,并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慢性肾病、脑中风、糖尿病、心肌梗塞等。
为了避免这无法言喻的痛,苏德成提醒,有痛风或高尿酸血症并伴有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避开高嘌呤食物
日常饮食注意选用中、低嘌呤的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
1、低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小于50mg/100g
(1)蘑菇、腰果、海藻、竹笋、莲子、大葱、大蒜、栗子、茼蒿、杏仁、酱油、燕麦、瓜子。
(2)草莓、面条、糯米、空心菜、大樱桃、韭黄、生菜、黄瓜、茄子、辣椒、菠菜、白菜、芹菜、丝瓜、苦瓜、海蜇皮、胡萝卜、酸菜类。
(3)桂圆干、龙眼干、核桃、黑枣、胡瓜、冬粉、小番茄、小米、皮蛋黄、红枣、葡萄干、姜、李子、鸡蛋白、土豆、洋葱、红薯、芒果、柠檬、橙子、蜂蜜、西瓜、梨、香蕉、鸡蛋黄、石榴等。
2、中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50-150mg/100g
鸡胗、鹿肉、鸭胗、鸡胸肉、猪腰子、鸡心、海带、鲍鱼、兔肉、豆腐、牛肉、金针菇、鲈鱼、鸽子、蛏子、猪脑、猪心、黑豆、笋干、火腿、花生。
3、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大于150mg/100g
鸡肝、鸡肠、猪大肠、猪小肠、猪肝、鸭肝、牛肝、鸡肉汤、白鲳鱼、比目鱼、白带鱼、乌鱼、海鳗等海鱼,虾、牡蛎、蛤蜊、蛤子、干贝、虾米等海鲜,紫菜干、发芽豆类、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
二、拒绝含糖饮料、果汁,多喝温水。
果糖经过代谢会抑制尿酸的排出,增加血尿酸的水平。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最好少摄入果糖,除了要拒绝含糖饮料,水果榨汁也要避免,这些都会增加血尿酸水平。
建议痛风患者每天饮水量维持在2000 ml以上,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同时要避免饮用浓汤。
三、戒烟戒酒,适量运动。
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后,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尿酸生成增加,并容易在体内蓄积,出现高尿酸血症,甚至可能诱发痛风。
建议大家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痛风小常识
1、尿酸高就是高尿酸血症?
不是。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420umol/L。将每年的4月20日定为“世界痛风日”,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数值,更好地了解痛风。
2、尿酸高就会痛风吗?
不一定。虽然痛风必然会伴随尿酸高,但是只有约1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
3、只要没发生痛风,尿酸高些也没关系吧?
不是。高尿酸对身体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未经规范治疗的高尿酸血症,会损害人体多个器官。
(1)损伤肾脏。会造成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等。
(2)损伤血管。会增加机体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甚至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代谢紊乱。会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4、只要控制饮食,就能控制高尿酸?
不是。人体自行合成的嘌呤占80%,而人们在食物中摄取的嘌呤只占20%。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控制饮食,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尿酸值、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5、得了痛风怎么治?
中医认为,痛风属于“痹证”范畴,也属于内伤疾病一种,虽与外在环境,邪气等相关因素,但最根本因素是脏腑功能失调。“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关键。急性期治疗,清热凉血,活血止痛,缓解期治疗健脾补肾,活血降浊。
风湿科副主任苏德成特别提醒,急慢性期中医药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针灸、止痛膏药等;现代医学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非布司他等,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
医生简介
风湿科 苏德成
风湿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疼痛学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师从江苏省名中医汪再舫主任,江苏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钱先教授。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结合淮安地区风湿病及个人体质特点,总结出治疗风湿免疫病八大特色治疗体系:一、从脾论治痛风;二、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三、和调五脏法治疗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四、从气、血、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五、祛邪养正,宣通脉络法治疗痹证;六、补气升阳散火、引火归元法,治疗口腔溃疡、口腔炎、唇炎、灼口综合征;七、通补奇经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八、祛伏邪托正气法干燥综合征。
内分泌科 于一江
医务科科长、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淮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足等疑难危重病。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奖2项,淮安市科学技术奖1项,参编内分泌学术专著3部。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