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对于长期血透的患者来说
动静脉内瘘是他们的“生命线”
可以说有“瘘”,就有生命
没“瘘”,生命将受到威胁
前不久
72岁的李奶奶(化名)因内瘘渗血
左上肢手臂“肿”成了橘皮样
无法正常维持血液透析治疗
慕名前来淮安市中医院肾病科就诊
患者李奶奶慢性肾衰尿毒症期,维持透析4年多。因自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内瘘穿刺比较困难。前不久,老人去南京某医院行人工血管内瘘术后,持续血清肿两个月(血清肿为无菌性血清样液体聚集在人造血管周围,液体外周由无分泌性纤维软组织假包膜包裹),导致穿刺很困难。在家门口某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内瘘穿刺后,左上肢人工血管内瘘处红肿疼痛,手臂表面“肿”成了橘皮样,无法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当地医院建议用静脉临时血透导管置入术进行透析。
“这哪行呢?一周3次血透,老妈已经很遭罪了,原来的血透通道不能用了吗?再开辟一条新的岂不是还要受一次罪?”李奶奶的儿子心急如焚,想着中医能不能有好办法,便带着母亲来到了淮安市中医院肾病科,找到了肾病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高先楼。
高先楼在了解老人基本情况后,先用超声为患者内瘘进行了评估:整体内瘘功能尚良好,人工血管周围皮下血清肿明显,触摸血管走形不明显,穿刺困难。
高先楼选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解决患者透析及血肿问题,予以超声引导下穿刺+中药塌渍外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案来开通患者透析“生命线”。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患者内瘘红肿疼痛明显改善,可正常血透,无需再开辟新的通道做血透,住院7天里,李奶奶在市中医院做了3次血透,内瘘均无不良反应,出院回当地医院继续血液透析治疗。
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内瘘穿刺,犹如拥有一双能够“穿透皮肤的眼睛”,不仅可以清楚看见血管及窦道的走行方向,精准地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内瘘穿刺,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及血肿、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一些血管条件困难,例如高位瘘、位置较深、皮下脂肪层较厚,看不到、摸不到、扩张不良的动静脉内瘘,可以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管通路是长期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必需环节,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血透通路的使用寿命,减少血透通路穿刺并发症成为是淮安市中医院肾病科透析大厅医护人员所追求的目标。
目前肾病科拥有专业的通路团队,包括通路医生、专科护士、便携式超声相关仪器以及中医药一体化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延长通路内瘘的使用时间,为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保驾护航,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科普时间:
人工血管内瘘
是延长患者生命线最后的选择
出现血肿淤青的原因有很多
如何自我检测呢
请牢记“八个好”原则
观察好
要养成早晚各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习惯,具体检查方法:将2-3个手指放在动静脉内瘘上面,感觉血管颤动音是否存在。正常的内瘘可触及血管震颤,闻及血管杂音,若出现震颤和杂音减弱或消失,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保护好
内瘘侧的肢体需长期保持不负重(多少公斤算重物?你觉得没问题的都算,包括三五斤水果哦,提重物也容易造成血管损伤)不受压、不测血压,除血透外不行血管穿刺、静脉输液等可能损伤血管的任何操作。
止血好
血透治疗结束拔针后按压力度以皮肤表面不出血,手指下仍感觉到血管震颤为宜,止血后需再次检查内瘘震颤有无异常。
锻炼好
平时在身体可耐受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全身锻炼,如散步、慢走、爬楼梯等。
清洁好
平时保持手臂清洁。不要太过干燥,否则则容易引起骚痒,秋冬季节可在透析后第二天涂抹刺激性小的护肤品;若有涂药膏,需要透析前洗净。
控制好(体重)
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3%-5%或每天不超过1公斤。体重增长过快,透析时容易形成血栓或发生低血压,从而造成内瘘闭塞。
营养好
合理的饮食是血透患者保护肾功能、延长生命的关键,饮食原则:二高:高优质蛋白、高热量;二低:低磷、低钾。
出现问题处理好
出血:
立即按住针口10-15分钟,在24小时内先用冰袋冷敷(注意冰袋不要放在瘘口的正上方),24小时后确认没有出血后方可热敷。
肿胀淤青:
可以土豆切薄片外敷有助于消散瘀肿,并配合热敷或按摩。按摩力度不宜过大,以手臂皮肤微微发红发热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