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中医院名医堂,有这样一位老中医,她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做两件事:把病看好,把中医传承好。这短短两句的概括看似简单,背后却是一位“铁杆中医”坚定而无悔的付出,如今81岁高龄的她,依然坚持每周5次门诊,还利用空余时间写书,带教学生、指导学生科研,为后人引路,让中医薪火永续。
她就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淮安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汪再舫。
儿时立志行医 一生辛勤耕耘
幼年的汪再舫体弱多病,几近夭折,父母抱着一线希望步行十余里求治中医世家,就诊时已经奄奄一息的她,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这使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上个世纪60年代,她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立志治人救世济民。
独特的经历,培养了她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治学精神和立足临床、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此后的50多年,她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为心血管病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淮安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先后成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和淮安市唯一的江苏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汪主任在2001年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2002年当选江苏省名中医,2017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不忘初心使命 与医院风雨相伴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江苏医院中医科工作,1978年被调到“淮阴地区中医院”(淮安市中医院的前身),当时36岁的她拿着一纸调令挨家挨户找了整整一天,才在苏皖边区旧址的一栋居民楼上找到了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淮阴地区中医院筹备处”,整个医院只有一间约40平方的办公室。缺钱、缺人、缺房、缺物资!
作为来到淮安市中医院的第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她在艰苦的环境中留了下来,见证并参与了医院的筹建、开诊、搬迁、建成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环节都有她奋斗的身影。与医院风雨同舟、携手相伴的情谊,让她甘守清贫,一次次拒绝了其他单位抛来的橄榄枝,坚决留下来发光发热。
回忆往事,汪主任笑着说:“我刚走进大学校门,学院党委书记就给我们上了一课,他说中医学院是高级中医师的摇篮,他鼓励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担当,要我们健康地为党工作50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终生。如今,我已经实现了‘为党健康工作50年’的小目标,还要继续为人民健康事业奋斗终生。”
仁心奇技救人 成为一方“大家”
“作为一名中医生,随便开几味中药,凑一个处方非常容易,要君臣佐使得体的开一个处方不容易,要针对一个患者的病情,开出精准、有疗效的处方实属不易。”在50多年的行医路上,汪主任淡泊名利,凭着一颗仁爱之心,殚精竭虑,不断钻研、迎难而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诊疗之路,经她手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胜枚举,患者们亲切地称她为“济世之舫”。
20多年前的一天,17岁的刘某被家人抬入了汪主任的诊室,她双目因高度浮肿闭合成线状,两下肢紫绀、肿胀,按之没指,多处皮肤溃破渗水。刘某此前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病情却越来越重,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汪主任。经诊断,刘某二尖瓣重度脱垂,心功能IV级,阳气衰微,病情危笃。汪主任使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为其开了汤药口服,3天后刘某小便明显增多,全身浮肿减轻,20天后可自行下床活动。3个月后,浮肿消退,心慌气短症状明显好转。汪主任表示,此时是进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家人遂将刘某送至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如今刘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63岁的苏先生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略有劳累或受凉便全身浮肿、气喘不适,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心脏移植。苏先生经多方打听找到汪再舫,她仔细辨证后,运用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办法,苏先生服药一周后感觉症状减轻,能适当进行轻体力活动,经过近一年的中药调理,他的住院次数明显减少,今年夏天,还把许久未触碰的钓鱼爱好重新捡了起来。
55岁的袁女士多汗8年,长期以来全身潮红燥热,腰部以上出汗更严重,夜间有盗汗,背部燥热明显,总是觉得口干,想吃冷饮,在外院治疗多年效果不明显。慕名找到汪再舫,汪再舫考虑为阴虚火旺,给予养阴清热固表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出汗明显减轻,一个月后痊愈。
传道受业解惑 为中医育新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汪主任始终把行医和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她认为,医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要想跟上发展,就必须温故而知新,不断拓宽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决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
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汪主任指导着医院里好几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弟子。虽年过八旬,却仍然医心不辍,坐诊、查房、带学生、做科研、写书……她仍然在中医这块天地里潜心耕耘着。
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汪主任的学生、心血管科博士李鹤心疼地说:“老师每周五次门诊,每次能看20多位患者,由于她对待每一位病人都秉承着‘多询问、多检查、多嘱咐’的态度,因此常常会忙到中午12点才能回家。而下午,老师会组织我们收集材料、总结经验、整理论文。她要将自己50多年的行医经验记载下来,给我们、以及更多的中医人参考、借鉴。”
“学中医很苦,一旦你跨进这个门槛,就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不断学习,不断参悟。”但即便是苦,汪再舫仍愿穷其一生为中医事业奉献光和热,以岐黄之术惠及一方百姓,以济世之道惠及一方天地。她以博爱之心,用慈善之情,诠释着“大医精诚”这四个字的分量。她说,看着患者逐渐好转,是很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