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中医养生①|立春,四时之始,健康养生从此开始
来源:未知   作者:宣传科   点击数:   日期:2023-02-07

立 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即将过去

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护肝

肝主生发,与“春”相应

立春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我们整整一个冬天的“闭藏”,补肾气、养精气,都是为了立春之后的“生发阳气”做准备。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发散,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

春季养生应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主。肝五行属木,肝主生发。因此,立春阳气生发的助力者,非肝莫属。“肝和而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阳气生发得好,我们体内的正气就足,才可以把平时躲在深处的寒邪、瘀滞、风邪等驱赶出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春天来了

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立春节气养生关键点

气温起伏,适当春捂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起伏较大,不要过早减衣,注意保暖,适当“春捂”。立春后气候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如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意思是说春天增减衣物时,应该注意保护好腿脚及下半身,而上身衣物可适当减少以助春阳生发之势,切勿汗出当风。

夜卧早起,养肝防郁

立春之后,我们就要注意遵循“夜卧早起”的睡眠原则,因为睡觉是养阳的最好方法,夜则入眠,敛藏阳气,晨则早起生发阳气。大家最好在晚上11点(子时)以前睡,早上7点(辰时)之前起床。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饮食适宜,升发阳气

春季五行对应于木,五味对应于辛,人体五脏对应于肝。季节、饮食、人体脏腑相互对应,故宜食用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蔬菜,如萝卜、韭菜、香菜、生姜、洋葱、茼蒿、大头菜、茴香等以升发阳气。但味辛、气厚的食物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消耗正气,不宜过量食用。酸味入肝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也不宜过量食用。

每朝梳头,以养阳气

立春之后阳气萌生,人体的阳气有向上、向外生发的特点。头作为人体为诸阳之会,梳头可辅助疏通诸阳经络,所以每天50-100次,用梳子或双手指腹从前额的发际梳到颈后的发根,最宜阳气生发。这不仅顺应了阳气生发的春季养生原则,有助于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对高血压、头晕头痛、失眠也有一定效果。

运动适度,劳而不倦

运动不宜太剧烈,应以劳而不倦、略微汗出为度,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耗气伤阳,对养生不利。推荐选择一些节奏和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保健功法,或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等,既可加快血液循环,又能促进气血运行。此外,立春后气候仍然干燥,应注意补充水分。

预防疾病,做好防护

俗语说:“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春季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又是疾病多发的季节。究其原因,一是立春后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流感、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随之而来;二是春季草木发芽,过敏性哮喘、荨麻疹、鼻炎等过敏性疾病频发;三是春季气候忽冷忽热,对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影响较大,容易诱发疾病加重,如慢阻肺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等,还会导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从而诱发脑出血、脑梗塞、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因此,这个时节,人们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外出仍应注意戴好口罩。慢性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自身调养,防止旧病复发。我们也可以通过艾灸来保养身体,立春前后几天艾灸肝俞、气海、曲池、太冲等穴位,可助阳气生发,预防眼部疾病和皮肤病。

特别提醒:春季人们肝气生发,对于一些肝火旺的人,这个时候艾灸,以肚脐为界,上半身的穴位少灸;下半身的穴位可以适当多灸。

作者简介

姚轶  淮安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从事脾胃病诊疗工作25年,现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分会专业委员,淮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曾在长海医院进修,能够熟练进行胃肠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