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贴从何而来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3-12-23

 许多知道“伏九中药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良方,其实,作为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这种中药外治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那么穴贴疗法究竟从何而来?能治疗哪些疾病?我们不妨来一探究竟。

 原始社会

    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不但有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还有一系列创口外敷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

中药贴敷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

中药贴敷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

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贴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贴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

是穴贴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两本专著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详细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理瀹骈文》则是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贴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

建国以来

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肿瘤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