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你还在输液吗?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4-01-23

        令人恐怖的国内现状

  不少中老年人说:“记得小时候,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如果烧得不高,都是采用喝姜汤水、白萝卜茶等土办法,捂在被窝里出出汗,几天也就好了,实在不行才吃几片药,很少输液的。”

而现在,感冒输液是常有的事,也是医生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段,特别是感冒多发季节,医院、门诊“吊瓶林立”,一派“热闹”景象。国家发改委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注射大国”。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

感冒真的需要输液吗?

或许你会说,感冒发烧去输液,这是事实啊,但谈何“恐怖”呢?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事实上,医学研究证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90%是病毒感染,也就是说,90%的感冒病人是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可是,其中却有70%、80%的人使用了抗生素。流感是个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一个病程大概一周左右,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即使不吃药,病人也可以自然恢复,我们所输的液体,绝大部分都是抗菌素,对治疗病毒性感冒根本没什么效果。

有统计显示:中国人均年消费抗生素约138克,而美国仅为13克。此外,2006至2007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美英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2%至25%。

感冒输液有哪些危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在美国,对待输液的慎重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的手术!国外如此谨慎地对待输液,而我们却如此轻易地让自己输液。偶尔一次或少量使用输液的确看不出明显的人体损害,但反复多次甚至习惯性的感冒输液尤其是使用抗生素至少存在以下危害:

1)免疫力低下。抗生素的滥用使得人体体质下降,免疫力下降,容易再感染。此外,抗生素的使用有可能“消灭”体内的益生菌,造成菌群失调。

2)导致耐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细菌耐药。据统计,现在青霉素等耐药达到了70%,甚至更高,非常惊人。这样一来,在未来的治疗过程中,病人使用的抗生素就必须“不断升级”,而其最终结果,就是类似超级细菌出现,人类“无药可用”。

3)损伤肝脏。许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长时间反复使用输液,尤其时国内一些药液治疗存在瑕疵时,滥用抗生素更容易造成肝脏功能的损害。

4)导致耳聋。尤其容易发生在小儿身上。据统计,抗生素使用不当已经成为致聋的罪魁祸首发达国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比例不到1%,我国却高达30%—40%。

5)输液微粒的危害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那些肉眼看不见会移动,直径在2-50微米之间不能在体内代谢的微粒进入血管,导致各种输液污染病。由于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甚至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水肿和炎症等。

不仅如此,从中医角度看来,输液的滥用还会带来2个潜在的巨大危害:

1)损伤后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成长有赖先(肾)后(脾胃)天两本。抗生素性属寒凉清降,久用损伤脾胃,运化失常,逐渐带来胃口差、消化不良、头晕、易伏邪等症状,在小儿会带来发育迟缓、智力偏低、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带来消化功能差、易感冒、早脱发、早衰等严重后果。

2)伏邪留为病根。因抗生素的使用,邪气不出反而入里,伏藏于内,表面上看感冒好像好了,实际上留下了病根。一旦天气变化则易交相呼应,发为顽疾。例如感冒后的长期反复咳嗽等。

 感冒到底该如何防治?

    无论是在防止感冒的反复发生、感冒后症状的快速缓解、还是防止感冒的入里恶化并发症的出现,中医对于感冒的防治有着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只要观念正确,感冒可防可治可控,无需滥用输液,酿生后患。

    一、中医可治感冒,但更重在防 

很多人对中医如何治感冒很感兴趣,却不明白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感冒,甚至有人错误的认为每年感冒几次没关系,能调动机体免疫力。这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感冒的发生是邪气太盛或正气太虚、邪气侵犯正邪交争的结果,每次感冒的过程都是耗伤正气的一次战争,并不带来所谓对病毒产生免疫力的获益。更可怕的是感冒后如果失治误治会引邪入里,落下一堆的病根。

防感冒关键在于防寒,风扇、空调、淋雨、吃冰淇淋等等都是感冒最常见的原因。而防寒有“三要害”,那就是“颈、腰、脚”。

颈部的充分保暖是防感冒发生的关键,颈为督脉之上段,为诸阳之会,颈部受寒,阳气被郁遏,机体屏障受损,邪气乘虚而入,自然感冒就发生了。所以很多感冒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脖子酸痛,伴有怕冷。所以建议体质弱的人或长期坐办公室吹空调的人重点保护颈部,穿高领的衣服或毛衣,常戴围巾

腰为肾之府,又包含督脉的下段,因此保暖同样重要,因此不要穿短装,衣服要穿暖,必要时用腰围,不要长时间坐在电脑旁

“寒从脚底生”,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双脚冰凉,很容易寒从脚入,着凉感冒,久而久之,甚至寒入关节,酿生关节炎。因此,平时必须注意双脚的保暖,鞋袜得舒适暖和透气,晚上养成泡脚的好习惯。

    此外,预防感冒还要做到勤锻炼避免习惯性寒凉类食物和水果的摄入,少吃海鲜;早睡早起,不熬夜平时不要滥用抗生素(包括口服抗生素),以免削弱自己的体质;养成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

    二、中医治感冒重在“扶正祛邪、顺势而为”

药物防感冒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中药抗病毒,要知道自然界病毒种类多达数百种,若想用某种中药例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抗某种病毒那是缘木求鱼。《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发病与否关键在于正气是否强盛,是否能御敌于外!中医可以防治感冒,但一定是从扶正气、温阳气的角度去御敌于外,这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提高免疫力。

很多人直觉认为既然发热就应该清热解毒,既然有炎症,就应该用抗生素,甚至用激素,以至于许多病人用了这些药或是发热反复,或是发热虽退咳嗽缠绵、倦怠纳差其实中医对于感冒有着整套的辨证体系,对于感冒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不同症状的表现特点有着非常详尽的解读,不会滥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去针对症状,也不会滥用抗生素所谓“抗炎”,以防损伤脾胃,得不偿失。对于一些感冒虚证,即使还在发烧,也可用补益类药物甚至人参、附子,反而可获显效

中医干预的优势就在于不需要关注病毒的种类,只要辨清病位,扶着正气把邪气外透,往往出身汗就能热退病除,这和使用退烧药(如美林等)大汗出、人疲倦,6-8小时再反弹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这一切得取决于中医师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准确的诊断处方。 

    教你几招治感冒

看了以上的可能有些人那我们平时感冒了在家怎么办啊?周主任在这里给大家说几招靠谱的,不过他也强调,所谓“绝招”只适宜于早期浅的感冒,一旦情况较重或已拖数日就必须尽快去求医了。而且这几个“绝招”主要是针对风寒感冒,对风热感冒并没有什么效果。

1)红糖姜葱茶

这个比较靠谱,用红糖、生姜、葱白若干煮水,大碗热饮,以饮后全身微微汗出为佳。这个在刚刚受凉,出现打喷嚏、流清涕时使用效果最好。

2)五虎汤

“五虎”指:生姜50g、葱白1根、黑小豆50g、大枣12枚、红糖50g,也是煲水后热服,微汗出为佳。

3)细辛泡脚

每次用细辛50g煎水1小时,取药液然后加开水调至约40℃泡脚,最好用恒温的足浴盆,每次泡20分钟,以后颈部微微汗出为度。

4)艾灸穴位

使用艾条或者雷火灸施灸以下穴位:神阙(肚脐)、足三里、风池、合谷、大椎等,每次灸20分钟,可以起到辅助阳气,透邪外出等功效,注意不要烫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