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鲜活的中国智慧、文明传奇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4-02-20

    中医针灸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种关于生命与疾病的传统知识与实践,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与材料,通过刺络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用以解除疼痛、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自中国古代哲学,古人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在自然界中阴代表大地、月亮、夜晚,阳代表太阳、白昼,在人的体内世界运动的、向上的代表阳,相对安定的、向下的代表阴,阴和阳支配着大自然,也支配着人的体内世界,如果人与自然间或者人自身的阴阳平衡被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中医针灸将生命个体看成一个小宇宙,一年有十二个月,人体相应具有十二条经络,人体的365个穴位则对应365天,经络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的通络,这就是中医针灸的腧穴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天、地、人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病人左边牙疼,用针刺右手合谷穴进行治疗,这就是以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选穴原则所体现的中医针灸整体观。

    针灸包括针刺法和灸法两部分,针刺法的主要工具是针,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石制针和铜、铁、金、银等金属针,现代主要使用粗细和长短不同规格的不锈钢针具,针刺法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取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采用提、插、捻、转或不同组合的复式手法来疏通经络,防治疾病。约成熟于公元前2、3世纪的《针经》就载有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和数十种不同的刺法。

    灸法的主要材料是艾,艾生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认为是具有驱除辟邪的功效,将艾叶晒干,碾碎成绒,制成艾柱和艾条,因其具有易燃、恒温、燃烧持久等特性,一直是灸法的主要材料,灸法主要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前者用艾柱接触穴位灸灼,后者用细长的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熏穴位,以调节阴阳获得人体的健康和平衡。该遗产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产生了具有地域、群体或个人特色的不同流派。

    几千年来,历代针灸师不断探索,改进着古老的针灸术,程莘农改良的“三才进针法”是根据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浅、中、深三步刺法,贺普仁总结的“针刺三通法”,是根据患病程度以微通、温通、强通的方法进行治疗,他们对提高遗产的存续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被社会公认的遗产持有人,须师从针灸名师,针灸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师徒和族亲关系构成谱系,该遗产持有人以黄帝、伏羲崇拜为身份认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针灸师,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体验。作为该遗产世代传承的见证,创制于宋代即公元1026年的铜质针灸穴位模型,成熟于公元3世纪的针灸《甲乙经》和公元17世纪的《针灸大成》等古籍,是承袭中医针灸的重要参考,至今仍然为该遗产的承续与再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